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文学院学生党支部联合文苑社区党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

发布日期:2024-09-28 浏览量: 来源:


“红色的光芒,是革命的烈焰,燃烧着旧世界,孕育出崭新的未来。”在新时代,红色文化的续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远征。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2024年9月28日上午,由文学院学生党支部、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与文苑社区党委联合开展了“追寻先烈红色足迹,争做时代为民先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出席本次活动的代表有文苑社区党委书记赵云杰、文学院辅导员石欣玉、学生助理万丽婷。

 

 

本次活动实地探访了“三道林子战斗遗址”、“马仁兴铜像广场”、“问耻钟亭”三处红色基地。

 

 

 

出发前,文学院辅导员石欣玉对大家进行活动安全教育。随后,大家有序乘车开启难忘的红色之旅。在路途中,社区党员为大家介绍了此次行程安排,并为大家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赢得大家热烈掌声,车内氛围温暖和谐。

01三道林子,回溯战斗史诗

 

 

 

第一站,大家来到了“三道林子战斗遗址”。首先由石欣玉老师、赵云杰书记带领学生党员以及社区党员们进行入党誓词的回顾;接着,由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刘浠珉同学向大家介绍三道林子的历史背景。三道林子战斗遗址位于四平市铁西区的红嘴村,在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极其激烈的战斗,为四平这座城市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三道林子战斗遗址成为了人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场所,也是四平市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02马仁兴雕像,闪耀英雄之光

 

 

 

 

随后,团队来到了“马仁兴铜像广场”,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鲁佳冉同学担任讲解员,向大家介绍在四平战役中牺牲的最高将领——马仁兴,通过讲解,我们了解到马仁兴铜像广场是为了辽吉纵队独立一师师长马仁兴而建立的,位于新华立交桥与北河滨路交汇处。马仁兴烈士雕像的基座由黑色和白色大理石组成,意为马仁兴牺牲在四平这片土地上。基座的侧面宽度和正面长度合计为6.23米,而马仁兴将军牺牲的日期正是6月23日,基座以上部分雕像高4.7米,象征着马仁兴牺牲于1947年,这些设计元素不仅是对马仁兴个人的纪念,也是对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表现的致敬。讲解结束后,鲁佳冉同学带领大家在铜像下低头默哀3分钟,并鞠躬三次,向马仁兴将军致敬。

03问耻钟亭,铭记历史之鉴

 

 

 

 

最后一站,大家来到了“问耻钟亭”。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钟,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它的故事。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朱雪洁担任本站讲解员,从朱同学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四平问耻钟亭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日本侵略者同袁世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与压迫。面对国家危亡,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悲愤与抗争之中。随后,文学院辅导员石欣玉与文苑社区党委书记赵云杰进行敲钟仪式并进行发问:

“二十一条,是不是我们的耻辱?”

“南满铁路没有收回,是不是我们的耻辱?”

“日本人在南满铁路开枪杀人,中国人白白冤死,这是不是我们的耻辱?”

大家均高声回答:是!

问耻钟亭极大激发了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要肩挑复兴大任,心怀家国天下,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信念,砥砺“忠诚担当,锐意进取”之品质,践行“博学修德,明辨笃实”之行动,才能不负韶华,续写红色篇章。

 

通过本次与文苑社区共同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我们对于红色文化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红色文化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历史记载,而是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精神瑰宝。追寻先辈们的足迹,聆听那激昂的革命故事,我们从红色历史长河中汲取了无尽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文学院也将继续秉持“博学致用,达人致远”的校训精神,积极推进校社联动,在探索高校与社区共建模式的路上,实现“双向赋能”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