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营造艺术学院浓厚的学术交流与教学改革氛围,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艺术学院于6月4日成功举办了学术专题活动。院长助理李艳花副教授以《艺术“育”见“AI”》为主题进行了专题讲座,潘宝泉院长、刘松松副院长及全院教职工参会。

主题讲座中,李艳花老师首先肯定了AI融入艺术教学的显著优势,如可以拓展学习与创作空间、激发创造力;实现个性化学习并提升趣味性;且有助于连接行业前沿,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同时,她也客观的指出了潜在的影响与挑战,包括过度依赖削弱基础能力训练、引发作品原创性与伦理问题,以及算法可能导致的审美单一化风险。最后,她提出“辩证融合AI”的实施建议,在教学中分层设计区分基础训练与AI增强,课程强化批判性思维引导,并推动教师角色向AI工具“策展人”转型。
主题讲座圆满落幕之际,刘松松副院长立足于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宏观趋势,并结合艺术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思考。他强调,我们应精准把握AI技术在智能感知方面的能力与特性,有针对性地探寻课程内容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契合点,从而推动课程改革与创新进程。潘宝泉院长则进一步指出,艺术类学科仍需主动探索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深层关联。他主张将AI技术与艺术教育中审美体验的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以及人文精神的传承等本质内核有机融合。通过这种融合,构建起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新型教育范式,持续推进“科艺融合”理念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创新性实践探索,为未来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路径。
本次《艺术“育”见”AI”》专题讲座是一次思想碰撞与前瞻探索的成功实践。它不仅加深了艺术学院师生对AI赋能艺术教育的理解,更明确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也标志着学院在探索“科艺融合”与“人机共生”的艺术教育新篇章上迈出了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