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下午13:30,外国语学院在综合楼1202教室成功举办了本学期第二次教研活动。本次会议以《如何以“语言能力 + 文化素养 + 专业交叉”构建辨识度》为主题,由金锦姬老师主持,各专业负责人及全体教师参加,围绕如何在教学与科研中融合三大素养、提升个人与学院整体竞争力展开了深入探讨。
会议由金锦姬老师开场,她指出,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跨学科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个体与学院整体的“辨识度”已成为提升影响力、吸引优质生源、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而“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专业交叉”正是构建这一辨识度的核心路径。

一、语言能力:打通价值传递的“基础桥梁”
英语系负责人孔老师首先发言。她指出,语言能力不仅是外语教学的基石,更是教师能否在跨文化语境中精准传递知识、展现专业风范的关键。她分享了多位教师在跨境学术交流、国际课程建设中的典型案例,强调“懂语言更懂语境”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在国际合作、学术发言、课程输出中建立专业权威性。
日语专业于老师补充道,语言能力的提升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融入教师的日常研究与对外交流中。她建议学院继续推动“教师语言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工作坊、语伴项目、国际访学等方式,帮助教师在真实语境中锤炼表达。
俄语专业田老师发言,当今时代构建核心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的关键所在。文化素养上俄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涵盖俄罗斯文学加深学生外语文化素养,在实训课中加入理解当代中国,提升中国文化外语输出能力,在专业交叉上,俄语专业现已实现“俄语”+“教育”用于目前的优秀实习基地,培养优秀俄语教师。
二、文化素养:塑造有温度的“灵魂内核”
朝鲜语专业负责人金老师从文化教学的维度提出,文化素养是外语教师区别于纯语言培训者的根本所在。她以“国潮设计”“跨文化商务沟通”为例,说明只有深入理解对象国的历史、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才能在教学与科研中传递出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
法语系任老师进一步指出,文化素养不仅关乎教学内容,更关乎教师的育人理念。她呼吁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更多文化比较、社会思潮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共情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三、专业交叉: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引擎”
商务英语专业冯老师结合自身跨学科背景,分享了“翻译+人工智能”“翻译+国际法律”等融合方向的教学实践。他认为,在学科边界日益模糊的今天,教师应主动跳出“舒适区”,通过跨领域合作拓展教学与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德语系司老师则以“德语+工业设计”课程建设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专业交叉打造特色课程,吸引跨专业学生选修,提升课程的实用性与前瞻性。他强调,“专业交叉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有机融合,最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本次教研活动效果显著。与会教师一致认为,构建“辨识度”不仅是个体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外国语学院在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大家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为起点,在日常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持续践行“语言为基、文化为魂、交叉为径”的发展理念,共同打造具有外国语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新模式。
外国语学院
2025年10月15日